智慧工廠風潮在亞洲四國熱燒。近來日本三菱電機、富士通、松下等企業組成聯盟企圖追趕德國「工業4.0」計畫;台灣亦有鴻海積極進軍智慧工廠,並與軟銀合資量產機器人,政府方面亦祭出「生產力4.0」計畫;無獨有偶,中國和韓國也早已藉由國家政策如「中國製造2025」、「製造業創新3.0」搶建智慧工廠。
除了各國的國家政策支持,促使智慧工廠躍升熱門話題外,近年全球面臨少子化、薪資成本上漲等影響,從而造成工廠人力短缺,加上製造商為縮減生產成本,藉以增進生產品質與速度,世界各地如美國、德國皆掀起工業4.0浪潮,智慧工廠顯而易見地成為大勢所趨;因此亞洲地區製造業興旺的國家,比方中國、日本、韓國和台灣紛紛跟風智慧工廠,連帶使機器人水漲船高,成為眾所矚目焦點。
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魏傳虔指出,在智慧工廠與機器人發展上,中、日、韓、台各擅勝場。他認為日本的優勢在於研發機器人歷史悠久,並擁有較多開發公司和專利;韓國長處在其企圖心積極,且具有政府/財團扶植,資源較為豐富;中國則挾其廣大市場的利基,使國外企業甘願以技術換取前進該市場的機會;台灣的強項則是有豐碩的工廠管理經驗,加上工具機、機械設備、資通訊和軟體等產業鏈完整,有助發展智慧工廠。
而機器人究竟可為智慧工廠供應哪些益處?魏傳虔進一步解釋,除了能大幅節省成本、提升生產速度,同時利用機器人作業,也可省去建置其他設備,譬如照明設備,因此不僅節能又節省空間,並能建置更多條產線,增加生產力。所以從製造商角度思考,減少生產成本、改善人力吃緊等問題,無疑是讓機器人得以順勢而起的關鍵。
另外值得關注的是,機器大軍進攻智慧工廠之際,也意味著人力大幅縮減,進而產生失業疑慮。魏傳虔以鴻海集團富士康昆山廠為例,該廠採用機器人後,員工總數從11萬人銳減至5萬多,他認為,短期內智慧工廠必然會造成失業率衝擊,但以長遠之計而言,上述所提之人口結構改變、提升產能等因素,促使智慧工廠已然勢在必行。